倍林斑粉蝶

Delias berinda   Moore
   

  10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虫 雄蝶体长26-33mm,翅展69-94mm。翅表红褐色至黑色,前翅翅表斑纹灰白色,模糊,亚外缘斑7个,线状,臀角处的亚外缘斑是由两个小斑组成,中域斑不明显。后翅正面中域斑纹比前翅的稍宽,亚外缘斑卵形或圆形。反面黑褐色,前翅r1、r4+5和m1室的亚外缘斑为黄色,其余的白色。中室内有白色条斑,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。后翅反面斑纹大部分为黄色。雌蝶体长28-35mm,翅展75-98mm。翅面灰褐色,前翅正面斑纹与雄蝶相似,只是较为明显。后翅亚外缘斑和中域斑白色,略带黄色鳞粉,cu2室中域有一个长斑,黄白色,被翅室中褶分为两部分,中室内斑大而明显,纯白色,臀角斑或为橙黄色或为白色稍带黄色鳞粉。后翅反面斑纹大而明显,2a和3a室为黄色,cu2室中域斑被翅室中褶分为两部分,靠近内缘侧的斑黄色,另一侧的斑白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:爪形突短,末端稍膨大,有3个分支,中间的分支明显长于两侧的分支;抱器瓣近三角形,末端突出,内膜上有圆孔;阳茎基部较粗,弯曲不明显,指状突较细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半圆形,后表皮突短;前阴片形状不规则,加厚并有皱褶,前表皮突不明显;囊导管短于交配囊,囊突大,近纺锤形,两侧不对称,齿状突细小,分布在两端。
卵 黄色,炮弹形,表面有纵脊约21条,直径0.8mm,高约1.6mm。
幼虫 1龄幼虫虫体黄色,头部黑色,体表散生白色刺毛,2龄幼虫头部黑色,虫体绿褐色,各体节背线有1个、侧背部有1对黑褐色点,体表密生灰白色刺毛,第10腹节黑色。3-5龄 (终龄) 幼虫为黑褐色,背线黑色,体表密生长短不一的灰白色刺毛且散生黄色颗粒,各体节气门附近有黄色斑,终龄幼虫体长39mm。
蛹 黑褐色,头部前端有向上弯曲的突起,背线隆起且中胸及第3-5各腹节体侧有1对向外突起的锥状突。由头部两侧经胸部至第3腹节背部及第4腹节后半部体侧至第8、9腹节侧背部有白褐色斑,体长约25mm。

大小

成虫 雄蝶体长26-33mm,翅展69-94mm。
卵 黄色,炮弹形,表面有纵脊约21条,直径0.8mm,高约1.6mm。
终龄幼虫体长39mm。
蛹 黑褐色,头部前端有向上弯曲的突起,背线隆起且中胸及第3-5各腹节体侧有1对向外突起的锥状突。由头部两侧经胸部至第3腹节背部及第4腹节后半部体侧至第8、9腹节侧背部有白褐色斑,体长约25mm。

生物学

寄主植物:桑寄生科Loranthaceae的忍冬叶桑寄生Scurrula lonicerifolius和大叶桤寄生Loranthus delavayi。
生物学:成虫在4-10月间出现,主要发生期以夏季为主。雌蝶产卵的位置以寄主叶片较为普遍,每次产下的卵粒约在100个左右,同一树丛产卵次数不超过两次,在约3 m高的寄主树丛中亦曾观察到产卵,幼虫由卵孵化后亦有群集取食等行为,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渐分散成多个小群体摄食及越冬避寒,冬季3或4龄幼虫在寄主基部附近或母株树缝内小群体越冬,直到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再爬到寄主叶片摄食。老熟幼虫在寄主叶片、枝条或被寄生的母枝干上化蛹。成虫常见于路旁的花丛间吸蜜或山顶开阔地疾飞而过,雄蝶偶尔在地上吸水。

生命周期

成虫在4-10月间出现,主要发生期以夏季为主。雌蝶产卵的位置以寄主叶片较为普遍,每次产下的卵粒约在100个左右,同一树丛产卵次数不超过两次,在约3 m高的寄主树丛中亦曾观察到产卵,幼虫由卵孵化后亦有群集取食等行为,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渐分散成多个小群体摄食及越冬避寒,冬季3或4龄幼虫在寄主基部附近或母株树缝内小群体越冬,直到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再爬到寄主叶片摄食。

生境信息

寄主植物:桑寄生科Loranthaceae的忍冬叶桑寄生Scurrula lonicerifolius和大叶桤寄生Loranthus delavayi。
生物学:成虫在4-10月间出现,主要发生期以夏季为主。雌蝶产卵的位置以寄主叶片较为普遍,每次产下的卵粒约在100个左右,同一树丛产卵次数不超过两次,在约3 m高的寄主树丛中亦曾观察到产卵,幼虫由卵孵化后亦有群集取食等行为,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渐分散成多个小群体摄食及越冬避寒,冬季3或4龄幼虫在寄主基部附近或母株树缝内小群体越冬,直到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再爬到寄主叶片摄食。老熟幼虫在寄主叶片、枝条或被寄生的母枝干上化蛹。成虫常见于路旁的花丛间吸蜜或山顶开阔地疾飞而过,雄蝶偶尔在地上吸水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陕西